与天地英雄同城-----第29届魁北克本土电影节侧记




2月16日至27日举行的第29届魁北克本土电影节(Les Rendez-vous du cinema Quebecois),汇集了近300部魁北克人在2010年制作的电影,尽管这些电影长短不一,水准各异,但仍不失为对魁北克电影业的一次大检阅。

魁北克人口只有765万,比中国最小的海南省还少100多万,却盛开着人类第七艺术---电影这朵奇葩,国际上少见的本土电影节已经举办了近30年,且成绩非凡。电影《野蛮入侵》曾摘得03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另外还有三部电影获得过提名。这次电影节又有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焦土之城》(Incendies),有参赛嘎纳电影节的《想象的爱情》(Les Amours imaginaires),还有获得瑞士洛迦诺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冰壶》(Curling)。

本次电影节里唯一的中国元素来自华人新移民和晓丹小姐的纪录片《女人的土地》(Terre des Femmes),该片讲述的是中国西南地区摩梭族人的生活习俗。

本文以随笔方式,记录了该电影节的某些片段。

xxx魁北克人眼中的天地英雄

罗伯特-皮切(Robert piché),1953年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加斯贝半岛,少年时学习飞行,后以此为业。2001年8月24日,他驾驶加拿大越洋航空公司(Air Transat)的236号班机从多伦多飞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因燃油泄漏导致两个引擎死火,紧急迫降于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机上306人全部安然无恙。

一时间,罗伯特被全加拿大视为英雄,鲜花和闪光灯包围着他。

如果情况仅限于此,罗伯特的英雄色彩就颇显单调,空间也局限在天空。18日下午,魁北克导演西立万(sylvain archambault)带着他的新片《Robert Piché:Entre ciel et terre》(罗伯特-皮切:天地英雄)来到拉丁影院四楼,罗伯特由天空回到人间,形象顿时立体。

罗伯特曾经历过的苦难是:他曾是瘾君子,开着小飞机从加勒比往北美走私大麻,1983年在美国乔治亚州被捕,判狱十年,后获减刑回到加拿大,1993年,他43岁时才获加拿大越洋航空公司聘用。在媒体狂热地追捧他为英雄时,这段经历被人捅出来,使他的形象顿时黯淡。



导演西立万用穿插技巧,把罗伯特的过去夹杂在2001年的传奇中,把几十分钟的空中历险稀释成对其一生的回顾,于是电影里有了他在加勒比丛林中的冒险,有他在美国监狱中所受的凌辱与反抗,还有他在戒毒所难熬的日子。美中不足的是,片中大段对白颇有电视肥皂剧的风格,再打量一下制片方,果不其然,是蒙特利尔TVA电视台的作品。

01年至今,罗伯特在北美做了500场演讲,不是夸耀自己的空中壮举,而是教人如何戒毒。至此,本片的真谛昭然若揭:天空中的危机只存在片刻,而人生中的危机时时潜伏,能成功战胜二者,才是天地英雄。

与导演西立万比肩走出放映厅,他告诉我,59岁的罗伯特现在常飞蒙特利尔至巴黎的航线。他就住在蒙特利尔,无论在天上或地面,人们都可能和他相遇。

xxx死亡只是故事的引子

魁北克导演德尼斯维尔纽夫(Denis Villeneuve)的《焦土之城》是2010年世界最优秀的电影之一,他不但是导演,还是编剧,因此,戏中人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泄漏他的创作意图。

果不其然,戏中公证人说的这句话,点出了他对整部电影的构思:La mort n'est pas la fin de l'histoire。(死亡并非是故事的终结)



影片开始,母亲Nawal Marwan 的遗嘱产生了悬念,一对未经世事的龙凤胎姐弟奔赴黎巴嫩发掘母亲年轻时的经历,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和突然冒出来的哥哥。电影由遗嘱启动,以红色字幕划分小章节,情节逐步深化,逼近真相。

大导演德尼斯维尔纽夫十分内敛,善于控制情绪。面对贯穿始末的杀戮,他只让演员默默淌泪,很少失声痛哭。他对观众情绪的控制也是如此,在基督徒狂热分子射杀伊斯兰难民并焚毁巴 士时,母亲表白基督徒身份,抢下身旁伊斯兰女子的孩子,逃离火海,孩子扑向死去的母亲,被射杀。镜头在此非常吝啬,没有多加停留,观众还来不及落泪,就被 剧情带走。

《焦土之城》是一出另类的寻根故事,它揭示了人类命运的沉重:因信仰差异而引发的杀戮,人类的仇恨和冥顽不化。

44岁的德尼斯维尔纽夫拍片16年,曾获过嘎纳和柏林电影节的奖项,17日晚他没有出现在魁北克本土电影节中,此刻他正在好莱坞,有望在27日登上奥斯卡领奖台。

透过《焦土之城》,人们还可以发现有趣的移民推进图:黎巴嫩人Wajdi Mouawad移民蒙特利尔,创作了小说,魁北克导演改编了它,又凭着它杀进好莱坞,步入更高的艺术殿堂。 对于加拿大艺术家来说,成功者南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Celine Dion 如此,Denis Villeneuve 可能也不例外。

xxx刺激法裔神经的犹太牛仔

魁北克女导演佛兰西娜(Francine Pelletier)制作了一部令法裔大开眼界的纪录片,英文名字是《The last of the wild Jews》,我译其名为《最后的犹太牛仔》,同时定义佛兰西娜为魁北克女牛仔。

佛兰西娜是1989年蒙大工学院大屠杀的凶手Marc Lepine死亡名单上的幸存者,那年她34岁,正服务于蒙特利尔法文报纸《La presse》,知名的女权主义者,女权报纸《玫瑰生活》的创办人。大屠杀发生后,佛兰西娜极力游说警方公开凶手的绝笔信。大屠杀周年纪念日前夕,她如愿以偿,却发现自己在杀手名单之上。



佛兰西娜英法语全能,为本地两种语言的大报都做过记者,这使她在这块遍布语言仇恨的土地上游刃有余。2001年她从加拿大广播公司辞职,成为独立制片人,拍摄过魁人党党魁、第二次独立公投时的魁省省长Jacques Parizeau的传记片。

18日晚,外表清秀的佛兰西娜出现在魁北克大图书馆放映厅,带来的纪录片却有着扫荡成规的牛仔精神。

影片聚焦2001年去世的蒙特利尔犹太作家Mordecai Richle,魁北克法裔对这位加拿大一流的英语作家切齿痛恨,因为他大肆嘲讽魁北克独立运动,对法裔极为不敬。如他在1992年出版过散文集《哦加拿大,哦魁北克,一个四分五裂国家的安魂曲!》,犀利攻击101语言法案,并成为魁北克英裔对抗法裔的代言人。

超脱于仇恨之外的佛兰西娜,寻找的是这位犹太牛仔的精神原貌。她在52分钟的记录片中,剖析了犹太人在英法裔相争的蒙特利尔的真实处境,圣劳伦大街将英法裔分别划分于西东之际,没有人注意到犹太人的游离之苦。Mordecai作为一流作家,却总是被人贴上犹太人的标签,令他非常不爽。佛兰西娜还发现,北美犹太人失去其民族特性的原因是这里宽容的气氛,而在俄国,受歧视的犹太人的民族特性保存得更为完好。



佛兰西娜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细节,Mordecai的祖父从欧洲移民北美时,原本是要去芝加哥,临时被人换了票,结果带着全家来到魁北克。这给人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如果Mordecai出生在芝加哥,他可能会是另一个贝娄,也写着《洪堡的礼物》这样的巨作,魁北克人会通过翻译了解他,甚至喜爱他。爱与恨,其实就是一种偶然。

影片结束后,有人调侃地问佛兰西娜,你什么时候也拍一部Pierre Falardeau 给英裔看一看,刺激刺激他们的神经。此问一出,全场大笑。

xxx他令渥太华发抖

19日晚,一部介绍皮埃尔-法拉度(Pierre Falardeau)的纪录片被电影节安排在加拿大电影局二楼放映。不过导演不是魁北克女牛仔佛兰西娜,而是制作了09年纪录片力作《可口可乐事件》的卡门(Karmen Garcia)和日耳曼(German Gutierrez)。

他们在法拉度的晚年得到了许可,跟拍他的生平,但不曾想62岁的法拉度在09年9月病逝,令他们的纪录片早产。

导演认为,一半的魁北克人爱法拉度,另一半人恨他,但无论如何,他是魁北克独立运动中十分重要的人物,魁北克怀念他的激情,原谅他的咆哮,因为他渴求的独立迟迟未到,使他失去了耐心。



纪录片《Pierre Falardeau》记录了法拉度的一些话语:如“自由是自我的价值”,“国家是自我的形象”。但这国家不是加拿大,而是魁北克。作为电影导演,法拉度曾把加拿大国旗挂在狗脖子上进行拍摄,并尽情嘲弄。他曾愤怒地说:“过去,魁北克受英国殖民统治,现在却受加拿大殖民统治。”

60年代,他去阿尔及利亚拍摄独立运动,希望从中为魁北克的独立运动吸取养分。1994年,他拍摄电影《十月》,真实记录1970年的十月危机,聚焦1760年以来魁北克法裔受压迫的历史。

这部电影的拍摄计划曾使某些政客十分紧张,法拉度指加拿大存在思想控制体制,有些联邦议员听到他的《十月》就双手发抖,连剧本都无法翻开。法拉度的遗孀说,《十月》是法拉度最受欢迎的电影,并改变了他的人生。

独立未遂是魁北克人心头永远的痛,有人把独立运动失败归咎于领导不力,在放映厅有观众提问,为何法拉度不出来领导独立运动?导演的回答是:他不喜欢政治。法拉度自己也曾说:“我要努力成为最自由的人”。

激情使他只能成为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大陆版被删了些什么?

盛雪:李竹阳获救彰显加拿大人权大国形象

资料库:北京认定的25名恐怖分子全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