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何拿半岛英文台开刀?

曾在2011年7月报道中国《蓝毗尼计划》的半岛电视台驻北京英文记者陈嘉韵(Melissa Chan)成为1998年以来首位被中国政府驱逐的 外国记者,半岛英文电视台驻北京的办公室也随之被关闭,陈嘉韵已在4月7日晚上乘飞机离开中国。

中国13年来首次驱逐外国记者,为何是半岛电视台英文频道?

近年来,总部在卡达尔的半岛电视台制作了一些批评中国的节目, 包括一部调查中国劳改产品销往西方市场的作品。半岛英文台于2006年11月15日开播,是全球三大24小时英文新闻频道之一(另外两家是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频道(BBC World)和美国有线新闻网国际频道(CNN International),由设在多哈、吉隆坡、伦敦、华盛顿特区的制作中心“接力式”的制作新闻。

北京曾指望表示将“着重报道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新闻,扭轉由北到南的資訊流 ”的半岛英文电视台会帮助改变中国的国家形象,但现在它难以掩饰对其西方风格的失望。

能讲流利普通话的美国公民陈嘉韵自2007年开始常驻北京,她报道了08年的北京奥运会,四川大地震及09年的乌鲁木齐动乱,2011年3月,她还曾被邀请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介绍其电视新闻报道经历。

拒绝为她延期签证的中国政府对此事暂无评论,她自己对此也保持沉默。陈嘉韵上周曾在个人推特上透露,她在今年秋季起将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一年。

路透社引用在中国的外国记者俱乐部的话说,在此之前,中国政府曾对半岛电视台的报道内容表示不满,其中包括一部在海外制作的纪录片。 陈嘉韵是这个俱乐部的会员,这个俱乐部说这说明中国政府利用签证来管控和恐吓外国记者。

半岛电视台的阿拉伯语频道目前在北京的记者站没有被关闭,但它一年多来申请增加一名记者的要求一直未被中国政府批准。

北京上一次驱逐外国记者是在1998年,一名日本记者和一名德国记者被控非法获得中国的国家机密。1995年,一名德国记者被控进行偏差性报道被驱逐。

目前中国有 700名左右的外国记者,他们的外国记者许可需要每年更换,而外国商人的签证常常是几年更新。





附陈嘉韵2011年的一篇文章:美国人or 中国人?

 约两周的工夫,我逐渐适应了在半岛英文电视台北京办公室的新工作,我的那些中国同事们在对我稍稍熟悉一些后,其中一位对我提出了一个令她一直感到纠结的问题。

“这个这个,Melissa,你认为自己更多是一个美国人,还是中国人?”

这些天来他们一直观察着我,惊讶我能说一口带有南方口音的流利中文,那口音让人以为我是来自广东,也有可能是来自台湾,反正绝对不会是来自美国。不过,从我的穿着到直截了当、果断而自信的沟通方式,又分明是美国文化泡出来的。

我开着玩笑对这位同事说,“做美国人方便的时候我就是美国人,做中国人方便的时候我就是中国人。”

“真是一个典型的中式答案!”她说道。

如果说来中国之前我并不存在对于身份归属的困惑,那么在过去的四年中,我发现自己还真是面临这个问题。正如我所了解到的,在中国,身为一名华裔美国人和身 为一名美国人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从能说流利的中文,到应该如何进行报道,大家对你抱有不同的预期。虽然不直说,但我从参加外交部的座谈会上能感觉得到,他 们希望我在报道中国的时候能更具同情心,因为我是一个华人。在工作的时候,我还碰到过在现场围观的路人表现得更为咄咄逼人,说我不应该和外国人,尤其是和 美国人同流合污。从他们看我的眼神,就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你这个汉奸。”。

如果看看我所做报道的摘要,你会发现大多数都是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那是官方断然不会喜欢的一面,他们一定想知道,我为什么要那么关注中国所存在的问题, 而不是所取得的成就。他们可能不知道,即使在美国,我也同样会对着统治机构怒喝,就像我在这里所做的这样。因为我把新闻工作视为一种公共服务,这意味着我 的工作包括让掌握权力的人知道真相, 质疑政府所做出的任何决定,而且是从基本层面上发出质疑—如果有问题,就传播出去—满心希望能有解决的办法。我解释说,我所做的那些报道并非针对中国人 民,而是对各种机构和政府的批评。两者是不一样的。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听我解释。“你应该学得乖一点儿。”“你是哪儿人?背祖忘宗了吧。”骂得最狠的是:“你拿着美国护照,但你并不是真的美国人, 在美国他们永远不会把你当自己人。”

最后的这个是说我里外不是人,两边都不讨好。首先这是在骂我的报道行为;其次,是因为他们认定我所代表的那个说英语的世界并不会真正地接受我,但我仍执意地一厢情愿地和他们同流合污。

挺讽刺的一点是,我来中国之前,在美国还从来没人跟我说过我不是美国人。20 年的时间里,虽然一看我就是移民,但我在美国快乐地生活、学习和玩耍,从来没人质疑过我的外貌或者这个外貌应该有什么含义。我的英文,无论是说还是写,都 好过大多数的美国人。但在中国,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我在美国竟然从来没有受过歧视,他们会提到在报纸上看过的报道。但我会说,重要的是要牢记,新闻在本质上 关注的是出现的问题。报纸上的文章并不一定是社会的真实反映,而是对一个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反映,外国记者对中国的报道恰是出于此种态度。

出乎我的意料,我却在中国受到了歧视,并且时时与这种歧视进行斗争—当我遇到那些质疑我的人时,就努力说服他们相信我就是我。有时候挺灰心,不过也有意 思,它其实印证了这儿的人对美国缺乏了解或者说有偏见。这让我感觉遗憾,因为我认为中美两国可以从彼此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而不该受成见的左右。这种成见强 调和突出了两国的不同,而且让人觉得不可能存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他们会认为中国人、墨西哥人、印度人—生活在美国的各种人—是根本不可能融洽相处的。 但,他们的确相处很融洽。

除了发生在我个人身上的事情,这些态度也通过更广泛的方式呈现出来。一个新近发生的绝好例子是,白宫宣布将任命前华盛顿州州长、现任商务部部长骆家辉为下 任驻中国大使。骆家辉是第三代华裔美国人。这一任命在中国激起的反应不一。博客上又出现了熟悉的叫骂声,称骆家辉为“汉奸”,一个“忘记祖先的假洋鬼 子”。中国的官方媒体,《环球时报》英文版则稍显成熟,承认:

“一位美国华裔驻华大使未必一定会对中国友好,但基于对中国传统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了解,他能够辨别各种微妙的文化线索,对中国各种政策的运作会有更好的理解。这将有益于双方的交流。”

但即使在这篇文章里面,《环球时报》还是假设骆家辉将会根据他的肤色而不是成长背景来行事。其实即将离任的洪博培比骆家辉中文说得更好,而且更为了解“中 国的传统以及解决问题之方法”。骆家辉与中国打交道主要是在最近10 年左右的时间里,而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和贸易议题上,这两个方面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中美关系的全部。

对于我是谁以及我应该当哪种记者所做的谬判,关系并不多大。但评判一位大使则另当别论,因为他的华裔背景而产生的错误看法,有可能成为决策的基础。那就成了地理政治论。

我多年来接受美国教育体系灌输的那些美国理想,没想到踏进中国土地之后,反而对我的美国身份产生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也对我生长其中的那个社会制度有了更多 的尊重和欣赏。而且,当我回到美国的时候,又好奇地想知道身为中国人的那一面,有什么新东西和优点是我过去从未发现或者理解的。这不是说我在贬低自己身上 中美背景中的中国部分,来拔高美国部分。正是因为在中国的经历,现在回到美国的时候,我会留意到以前从未留意到的、美国社会中不好的现象。比如美国的不知 节制、物质主义、自我为中心以及过度挥霍。举个例子,难道真有必要销售一种只能用于切牛油果的厨刀吗?而且那把刀还是中国制造!用一把刀切所有东西可行 吗?当我把这个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想法提出来后,我那些美国朋友们显得很震惊……想了一会儿之后,他们认定我的这个建议真不错!他们认为我真是节俭。各种 原因你们懂的,虽然我在这篇文章里听起来很美国人,但请记住,做美国人方便的时候我就是美国人,做中国人方便的时候我就是中国人。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周永康自辩书的一处硬伤

资料库:北京认定的25名恐怖分子全名单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大陆版被删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