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爱国者困惑的加拿大漂绿现象



ChatGpt对加拿大漂绿一词的解释是:“Canada-washing”(加拿大漂绿)是一个借鉴了“greenwashing”(漂绿,指企业假装环保以博取好感)概念的术语。它指的是企业或商家利用“加拿大制造”或“加拿大本土企业”的标签进行营销,即使这些产品或公司实际上可能并非完全符合这一宣传。例如,一些商店可能会在商品上贴上枫叶标志,给消费者一种“本土制造”的印象,但产品的原材料、生产过程或母公司仍可能与外国(尤其是美国)有紧密联系。


这种做法利用了加拿大消费者在贸易战或政治背景下增强的民族经济意识,但它可能具有误导性,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决定。


《环球邮报》特约专栏作家菲比·马尔茨·博维(PHOEBE MALTZ BOVY)4月3日撰文《从“加拿大漂绿”(Canada-washing)到孤立主义:“买加拿大货”运动面临的挑战》,以个人的购物体验解析了加拿大漂绿带给她的困惑。



全文如下:


在多伦多一家非连锁超市的农产品区,我突然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已经疯了。


我正伸手在大蒜堆里挑选完整的蒜头,就像平常一样。然后,我看到加拿大国旗到处都是——悬挂在头顶、货架上方,甚至还印在某些产品上。我再仔细看了看这堆大蒜的标签。它不仅不是加拿大产的(在三月,这很正常),而且竟然和我一样,出生于美国。我与这颗大蒜的共同点也就到此为止了。我已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年,并成为了加拿大公民。我不想被吞并,即使是被我的祖国吞并,而我更不想因为自己在购物时的粗心大意而“被吞并”。


于是,我克制住自己在2025年之前的购物习惯,没有因为质量和距离的考虑选择美国大蒜,而是选了西班牙大蒜。但在绿叶蔬菜区,情况可就不太妙了(毕竟是三月)。怀着深深的愧疚感,但又急需摄入蔬菜,我最终把一把美国羽衣甘蓝放进了购物车。作为一个刚入籍加拿大的公民,我竟然是通过一款曾经风靡一时的十字花科蔬菜“背叛”了我的新祖国。


没有人能猜透特朗普对加拿大究竟有何打算。我不确定连特朗普本人是否清楚。他反复宣称加拿大将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这到底是在暗示一枚导弹即将飞向Fiesta Farms超市的农产品区(放心,我一点也不紧张),还是仅仅是一种谈判策略?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有一种经过时间检验的方式可以让人重拾掌控感——去购物。


“买加拿大货”运动最初只是为了应对潜在的关税威胁,但很快演变成了商业领域的一场红白相间(加拿大国旗颜色)的改造。如果贸易战意味着经济衰退,那些试图避免落得像哈德逊湾百货(Hudson’s Bay)一样命运的企业,自然无可厚非。而加拿大消费者试图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这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出于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


刚看到那些鼓励购买加拿大货的爱国主义购物标语时,我的确有些感动。然而,这种感动很快被怀疑所取代……我开始察觉到一种“加拿大漂绿”(Canada-washing)的现象。在我家附近的多伦多商店里,随处可见“在这里购买加拿大货”的标识,但仔细一看,小字说明这些商店只销售“一些”加拿大产品。更离谱的是,有的美国商品上竟然也贴着枫叶标志。但更大的问题是,只要一家商店在加拿大开业,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正在为加拿大经济做贡献”,哪怕是特斯拉的经销店。


如果你真想买加拿大货,你得比普通消费者想得更深、更细致。例如,在加拿大的一家药妆连锁店购买倩碧(Clinique)口红——这是一家美国公司旗下的品牌,但它的生产地在比利时——这样的消费行为算不算“支持加拿大”?作为这支口红的拥有者,我也弄不清答案。或许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也许以后确实会有人研究这个问题,但这并不能解答成千上万其他类似的消费困境。对个人消费选择过度关注,容易让人陷入自我纠结,反而忽略了系统性的问题,就像我在蔬菜货架前的那番思想斗争一样。


除非有明确的官方政策,比如安省酒类管理局(LCBO)强制销售本国酒品,否则许多加拿大商店仍然必须销售美国商品才能维持运营。同样,在加拿大运营的美国企业,即使销售的是加拿大制造的产品,也会引发争议。一个典型例子是,一位Reddit用户曾自豪地晒出他在Costco Canada的“抵制美国货”购物清单,结果评论区的人纷纷指出,Costco本身就是一家美国公司。


对于拥有美加双重国籍的人来说,这种局面更加尴尬。我在三次选举中都投票反对特朗普,并选择生活在加拿大,但我依然是美国人,因此也是“同谋”。那我是不是应该抵制自己?


目前尚不清楚,“买加拿大货”的目标到底是支持本国产品,还是单纯地不买美国货。为什么与美国的贸易战会意味着要把意大利的De Cecco意面换成加拿大的?我这么问,不只是因为我个人喜欢De Cecco,而是想弄清楚,“买加拿大货”运动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反全球化的表现。我支持加拿大对美国强硬,但我并不希望加拿大因此把自己封闭起来。


其中有些宣传语带有排外色彩。当然,我并不是在说,抵制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就是一种偏见。我指的是那些强调“加拿大本土拥有”(Canadian-owned)的店铺标识。“买加拿大货”的本意,应该是抵制美国跨国企业,而不是回避那些由加拿大永久居民经营、甚至正在迈向公民身份的小型企业吧?无论初衷多么高尚,语言都有其分量。


一开始,你只是随口聊聊购物的问题,但很快,你就会陷入对民族主义复杂性的思考——同一面国旗,既可以象征对国家主权的承诺,也可能成为排外民粹主义的标志。而现在,它又多了一层含义:一声绝望的呼喊——“赶紧买我的东西吧,不然天塌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周永康自辩书的一处硬伤

资料库:北京认定的25名恐怖分子全名单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大陆版被删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