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San Jorge村玛雅人的神圣洞穴

San Jorge La Laguna是卡奇克尔族(Kaqchikel)玛雅人的村落,从山顶俯瞰下去,村子与Atitlan湖及三座火山构成了同一幅山水画。 建在山坳里的村庄本身平淡无奇,村南头临湖有一处险峻的大岩石,斗胆爬上去,颤颤巍巍地瞻仰了一番这绝美的湖光山色。 大岩石被玛雅人的香火熏得黝黑,因为岩石下方有一个“神圣洞穴”,是玛雅人祈祷和进行宗教仪式的地方,我在岩石上的时候,岩石下有玛雅人正在敬神,在烟熏火燎中,一家人十分虔诚专注。 San Jorge La Laguna是沿湖唯一不亲水的玛雅人居住点,他们把房子建在坡地上,临湖的滩涂平地则完全荒芜着,任由杂草丛生,而在其他的村镇,这些平地却是黄金宝地,满是昂贵的度假屋和商铺。 不是旅游目的地的San Jorge La Laguna没有码头,完全靠公路交通。

川普筑高墙 加拿大建桥梁

环球邮报社委会4月3日发表社论《要对抗特朗普的关税,加拿大必须成为自由贸易中心》,称“面对美国拒绝过去80年来所带来的共享繁荣,加拿大必须努力成为全球自由贸易的中心。西方国家,包括加拿大,不能让全球经济再次陷入类似1930年代那种“以邻为壑”的恶性循环”。 “特朗普正在为美国筑起高墙,而加拿大必须在世界其他地方搭建桥梁”。 全文如下: 加拿大,总算有个好消息。这个国家最终还是能躲过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 特朗普始终言出必行,他在周三推出所谓的“对等关税”时,列出了一张简单的清单,供各国遵循,以避免惩罚性贸易措施。 各国只需做到以下几点: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不操纵汇率,并购买“数百亿美元的美国商品”。 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北美自由贸易协定(USMCA)已让大部分跨境贸易免受关税限制,而加拿大对美国产品的平均关税极低。 不操纵汇率?✔——加元是自由浮动货币,没有操纵问题。 至于购买美国商品?✔——如果不计算深度折价的阿尔伯塔沥青,加拿大从美国进口的商品总额远超出口至美国的总额。 所以(呼~)加拿大不会受到关税冲击。对吧,特朗普先生?喂? 不幸的是,对于加拿大及全球其他国家而言,特朗普的这份“清单”只存在于他在白宫玫瑰园精心构建的现实之中。在现实世界里,美国的贸易伙伴正在面对一个对自由贸易本身持敌对态度的政府——而现代经济学所理解的自由贸易体系,正是二战结束后的八十年来全球经济繁荣的基石。 必须直截了当地指出: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并不是在利用关税作为谈判策略,以迫使保护主义国家开放市场。如果真是这样,美国总统应当联合志同道合的西方盟友,共同(合理地)向中国施压,要求其开放市场,并停止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然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并非手段,而是目的本身。 特朗普相信(或至少声称相信),对贸易伙伴征收关税将迫使外国企业在美国设厂。他对美国计算机芯片制造业转移至台湾感到惋惜,称其“被我们偷走了”。但指望对台湾施加34%的关税,就能迫使其关键芯片产业关停,显然是异想天开。更有可能的情况是,美国市场的芯片价格飙升,从笔记本电脑到汽车的成本都会随之上涨。 法治是美国的核心 无论是台湾还是其他国家,一些企业或许会选择将生产能力转移到美国,以规避关税压力,或促使现有的美国企业扩大生产。事实上,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对钢铁业实施关税后,美...

Atitlan湖的类苗寨

在Atitlan湖区东侧的Santa Catarina Palopo和San Antonio Palopo两个镇,玛雅妇女的气质和装束与众不同,令人感觉似曾相识,像回到了1990年代的中国苗寨或侗寨。 两镇属卡克奇克尔玛雅人(Kaqchikel Maya)部落,和灵修小镇San Marcos的玛雅人同族,但这两个镇的人不仅身材更矮小,神情也更古旧,妇女的服装非蓝即紫,头顶还盘着紫红色布带,布带结扣在额顶高高耸起,形成独特的装束风格。 来两个镇旅游的外来者稀如散兵游勇,Santa Catarina Palopo正兴建硬件设施,建了一个漂亮的大码头,却没有通班船,他们还把民宅上彩,涂上服装上的图案,像是给山村穿上传统衣服。 San Antonio Palopo有个简易码头,但也不通班船,这里传统上生产陶罐,因靠本土销售谋生不易,不少年轻人去湖区富镇打工。

南极北极相呼应,加澳极地伙伴关系

加拿大最近从澳大利亚购买了作战雷达网络JORN系统,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高级研究员伊丽莎白·布坎南(Elizabeth Buchanan)4月3日在全球防务战略网站Breaking Defense撰文《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应建立极地伙伴关系》,建议两个国家继续促进极地伙伴关系。 全文如下: 加拿大将购买澳大利亚的金达利行动雷达网络(JORN),这是一种超视距雷达系统。此次交易被称为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大的防务出口,也是两国之间的新联系——这是对这笔交易的公正描述。 但这不应是交易的终点。为了真正利用这一交易,渥太华和堪培拉应继续推动建立新的极地伙伴关系。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是两个共同的极地大国。两国在北极和南极都有重要的国家利益。然而,从分担负担到资产共享,渥太华和堪培拉仍未充分重视彼此的共同极地利益。 这种伙伴关系在多个层面上都是合乎逻辑的,但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重新定义极地领域,现在已经出现了紧迫感。从地理角度来看,每个国家都位于地球的两端。但它们共同面临着由中国崛起及其日益扩展的极地能力所带来的安全挑战。 在北极,两国根据《斯瓦尔巴特条约》都有对斯瓦尔巴群岛的经济发展主权权利。两国都关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在北冰洋的有效和合法实施;监控中国的活动并确保其遵守如《中央北极海渔业禁令》等渔业协议是它们共同的利益。全球公地就是全球公地——属于全球的。 作为一个北极圈国家,加拿大有明显的领土和国家安全利益:约40%的加拿大领土位于北极圈以北,70%的海岸线面向北极。澳大利亚的北极利益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那么明显,但主要与矿产资源权有关。澳大利亚的关键资源公司(如格陵兰矿业公司)在该地区运营。格陵兰岛唯一获得批准的矿产开采许可证由一家澳大利亚公司持有。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应建立极地伙伴关系 在加拿大最近购买澳大利亚的Jindalee作战雷达网络(JORN)之际,伊丽莎白·布坎南在这篇评论文章中指出,两国应继续推动建立极地伙伴关系。 加拿大即将购买澳大利亚的Jindalee作战雷达网络(JORN),这是一种超视距雷达系统。这笔交易被称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大的国防出口,也是两国之间建立新联系的标志——这无疑是对这笔交易的恰当描述。但这不应是结束。为了真正发挥这笔交易的潜力,渥太华和堪培拉应当跟进,建立一个新的极地伙...

只有中国在川普关税的全球恐慌中窃笑

多伦多星报巴黎特约记者 Allan Woods 4月3日撰文《为什么中国在特朗普的全球关税战中看到了机会》,他指“当世界各国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感到震惊与恐慌交织”时,只有中国看到了前进道路。 全文如下: 世界各国对特朗普总统的关税威胁感到震惊,并且充满恐慌。 法国干邑制造商称,这是一场“无法想象的大灾难”,因为他们将面临新的 20% 关税。 全球股市因对贸易战加剧和经济放缓的担忧而下跌。 “这不是一个朋友应有的举动,”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表示。 一些国家,比如英国和印度,尽管面临不利消息,但仍试图保持乐观态度,因为它们相较于其他国家,似乎没有受到最严厉的关税打击。 然而,只有一个国家明显看到了特朗普这一举措所带来的机会——他试图通过削弱美国的贸易伙伴来加强本国经济,而这个国家正是中国。 在周三的公告中,中国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此前宣布的20% 关税基础上,中国商品现在又面临34% 的“对等关税”。 周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敦促美国“纠正错误做法”,并强调应通过谈判而非关税来解决贸易争端。 尽管北京与其他国家一道批评了白宫周三的声明,它同时发布了一段视频,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具挑衅性的回应。 这段视频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但耐人寻味的问题:“你想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视频时长不到一分钟,却涵盖了大量受美国全球影响深远的世界事件,包括: • 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灾难性冲突,以及加沙战争的再度爆发; • 边界争端、犯罪与安全问题; • 近期令人不安的政治对手和异见人士遭受恐吓与打压的事件。 这些过去与现在的现实画面,配合着鲜明的美国象征元素,并辅以触发性词汇,如“暴力”(violence)、“剥削”(exploitation)、“背叛”(backstabbing)、“贪婪”(greed)以及“关税”(tariffs)。 而作为与这种反乌托邦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的“理想世界”,视频呈现出的却是一个明显带有中国特色的美好愿景,画面背景则配以约翰·列侬的 Imagine 和迈克尔·杰克逊的 We Are the World。 这是一个支持巴勒斯坦抗议者、投资非洲援助项目的世界,一个优先考虑国际合作与经济发展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民最终收获的回报是——...

令爱国者困惑的加拿大漂绿现象

ChatGpt对加拿大漂绿一词的解释是:“Canada-washing”(加拿大漂绿)是一个借鉴了“greenwashing”(漂绿,指企业假装环保以博取好感)概念的术语。它指的是企业或商家利用“加拿大制造”或“加拿大本土企业”的标签进行营销,即使这些产品或公司实际上可能并非完全符合这一宣传。例如,一些商店可能会在商品上贴上枫叶标志,给消费者一种“本土制造”的印象,但产品的原材料、生产过程或母公司仍可能与外国(尤其是美国)有紧密联系。 这种做法利用了加拿大消费者在贸易战或政治背景下增强的民族经济意识,但它可能具有误导性,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决定。 《环球邮报》特约专栏作家菲比·马尔茨·博维(PHOEBE MALTZ BOVY)4月3日撰文《从“加拿大漂绿”(Canada-washing)到孤立主义:“买加拿大货”运动面临的挑战》,以个人的购物体验解析了加拿大漂绿带给她的困惑。 全文如下: 在多伦多一家非连锁超市的农产品区,我突然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已经疯了。 我正伸手在大蒜堆里挑选完整的蒜头,就像平常一样。然后,我看到加拿大国旗到处都是——悬挂在头顶、货架上方,甚至还印在某些产品上。我再仔细看了看这堆大蒜的标签。它不仅不是加拿大产的(在三月,这很正常),而且竟然和我一样,出生于美国。我与这颗大蒜的共同点也就到此为止了。我已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年,并成为了加拿大公民。我不想被吞并,即使是被我的祖国吞并,而我更不想因为自己在购物时的粗心大意而“被吞并”。 于是,我克制住自己在2025年之前的购物习惯,没有因为质量和距离的考虑选择美国大蒜,而是选了西班牙大蒜。但在绿叶蔬菜区,情况可就不太妙了(毕竟是三月)。怀着深深的愧疚感,但又急需摄入蔬菜,我最终把一把美国羽衣甘蓝放进了购物车。作为一个刚入籍加拿大的公民,我竟然是通过一款曾经风靡一时的十字花科蔬菜“背叛”了我的新祖国。 没有人能猜透特朗普对加拿大究竟有何打算。我不确定连特朗普本人是否清楚。他反复宣称加拿大将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这到底是在暗示一枚导弹即将飞向Fiesta Farms超市的农产品区(放心,我一点也不紧张),还是仅仅是一种谈判策略?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有一种经过时间检验的方式可以让人重拾掌控感——去购物。 “买加拿大货”运动最初只是为了...

为何说川普关税战破坏的是美国的未来

多伦多大学加拿大商业史研究Wilson-Currie讲席教授、《汽车协定:创建无国界的北美汽车产业,1960-1971》作者迪米特里·阿纳斯塔基斯(DIMITRY ANASTAKIS)4月2日在《环球邮报》撰文《唐纳德·特朗普的关税战是在破坏美国的未来》,指特朗普不仅是在助长通货膨胀、加剧经济不确定性和市场波动以及破坏国际关系,他还在最糟糕的时刻削弱美国及其最重要的产业——汽车行业。关税将“在美国汽车行业炸开一个大窟窿”。特朗普对北美一体化汽车产业发动的非理性、毫无挑衅依据的关税战争,正加速摧毁本可成为美国黄金时代的进程。 全文如下: 特朗普总统所谓的“对等关税”——美国于2日(即所谓的“解放日”)宣布的关税政策——可能引发一场全球贸易战,对美国及国际经济造成损害。然而,在总统掀起的喧嚣之中,一个更深层的事实被忽略了:特朗普不仅是在助长通货膨胀、加剧经济不确定性和市场波动、以及破坏国际关系,他还在最糟糕的时刻削弱美国及其最重要的产业——汽车行业。 人们常说,某个历史时刻标志着范式转变。20世纪10年代,亨利·福特通过流水线生产、新的制造技术、纵向和横向整合以及规模经济,开启了大规模生产和消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果是“福特主义”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正如福特自负地宣称:“是我发明了现代时代。”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丰田章男的“丰田生产方式”(TPS)在福特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了“准时制”生产、持续自我改进和精益生产技术。结合新的劳动管理方式和计算机化的进步,汽车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再次经历了变革。 自21世纪以来,我们正处于另一场关键变革之中:工业4.0,即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变革涉及机器人和先进制造工艺的应用、数字化、计算机化、人工智能、新材料和新能源系统的发展。而电动汽车(EV)革命不仅仅是汽车行业和出行方式的技术飞跃,它更是美国在与中国竞争中的战略必需品,同时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一环。 如果特朗普的目标是让美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竞争中失败,那么他无疑做得非常出色。 特朗普政府首先攻击了上一届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等政策推动的电动车发展措施,他正在彻底扼杀政府对这一转型的关键支持——这场变革可谓史上最重要的技术升级之一。削弱美国本土电动车及电池制造的经济支持——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