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的加拿大北极防御


3月29日英国《每日电讯报》刊文《俄罗斯和中国如何利用加拿大在北极的疏忽》,称“加拿大成为北约安全联盟的薄弱环节,被莫斯科和北京盯上了”,并指“过度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加拿大唯一的生存之道就只能是成为“第51州”,这似乎为特朗普的51州说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释。


文章指在加拿大巴芬岛(Baffin Island)“纳尼西维克海军基地(Nanisivik Naval Facility)码头尽头有三座未使用的泊位,这座偏远基地大部分时间都被冰雪覆盖,直到季节更替才得以解冻”。


这座基地象征着加拿大对捍卫北极领土的承诺,但却因多年军费投入不足而成为加拿大边界缺乏保护的象征。它2007年开始建造,因成本超支和设计变更迟迟未能启用,从2015推至2018,再到2020、2024,如今更不知何时才能启用。


在过去一年,北约安全联盟薄弱环节的裂隙吸引了俄罗斯和中国,令他们加快了渗透北极的步伐。


巴芬岛的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倍。冰层消融显露出新的海峡和深沟,为威胁北美提供了更多通道。去年夏天,俄罗斯和中国轰炸机联合飞入阿拉斯加的防空识别区(ADIZ)。今年 1 月,俄罗斯大规模北极军演令加拿大战机紧急升空,拦截逼近领空的俄军飞机。


同时更隐秘的渗透也在进行中。中国企业试图收购北极的矿产资源,中国间谍被控干预加拿大选举,试图阻止北京不喜欢的人当选。


特朗普指责加拿大国防投资不足,过度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意味着其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成为美国的“第51州”。最令华盛顿担忧的是一旦爆发战争,俄罗斯的潜艇可能突破加拿大防线,在五角大楼作出反应前,从加拿大本土上空发射导弹。


尽管加拿大领土面积大于美国,但军事实力却相去甚远:美国军队规模是加拿大的六倍(美军 45 万人,加军仅 6.3 万人),军费预算相差 30 倍(美国 8420 亿美元,加拿大 280 亿美元)。按GDP比例计算,加拿大国防开支长期停滞在1.3%左右,在北约成员国中排名垫底,低于2%的最低标准。


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刊文的前一天,美国国会山报(thehill.com)发表美国和平与外交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鲁·莱瑟姆(Andrew Latham)的文章《加拿大需要真正的北极战略》,指当马克·卡尼在镜头前摆姿势,发表关于“气候适应力”和“可持续投资”的演讲时,俄罗斯正扩大其北极军事基础设施,中国正加紧巩固其在北极治理中的地位。


他认为“卡尼的北极战略反映了他对绿色政策的执着。他设想未来加拿大不是通过军事存在或战略基础设施来维护主权,而是通过气候友好型经济发展。他正将自己的绿色议程重新包装为北极战略。但可再生能源项目无法阻止俄罗斯轰炸机测试加拿大领空,也无法阻止中国为自己的战略用途绘制北极水域地图”。


北极直接关系到美国和北约。曾被冰封的有争议的西北航道正成为一条可行的航线。加拿大称它是内水,美国视其为国际海峡,中国则建议将北极作为“全球公域”进行治理,这将剥夺加拿大对其自身水域的大部分权力。


文章警告“如果渥太华想维护北极主权,就必须投资军事和民用基础设施,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把北极安全外包给盟友。如果现在还犹豫不决,那么渥太华未来将会讨论主权是如何丧失的。美国认为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薄弱存在不仅是加拿大的问题,也是整个北美安全日益沉重的负担”。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周永康自辩书的一处硬伤

资料库:北京认定的25名恐怖分子全名单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大陆版被删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