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茂春PK郑永年
2020年,美中进入决战期,但仅凭特朗普和习近平,是无法应付这场史诗级的宏大战役的,他们各有三头六臂,也就是助手和智囊,为元首们运筹帷幄,像射出夺命箭一样打出一张张牌。 特朗普的助手是蓬佩奥,智囊是余茂春,习近平的助手是王沪宁,智囊是,大概是两位数,但其中之一是郑永年。 这敌对阵营的两位智囊放在一起,就有故事了。 他们都出生在中国的饥饿年代1962年,都在中国名校完成基础学业,都曾同情或参与1989学生运动,都获得美国名校博士,都长期在西方从事中国研究。 美中世纪对决之际,余茂春上位 美国国务院国务卿政策规划办公室中国政策规划首席顾问,为美国施出绝杀中国共产党的狠招。 郑永年从新加坡回归中国,为习近平展示西方文明夕阳西下的景象。 美中对决,从某种略带夸张的意义上说,是余茂春和郑永年的对决。他们俩的故事刚刚开始,仔细观察和记录,不失为欣赏这段历史的有趣的角度。 郑永年(1962年2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学士(1985年)、政治科学硕士(1988年),留校任教。 1989年参与六四运动,与学生一起占领天安门广场,向中国政府请愿。 1990年出国,获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科学硕士和博士(1995年)。研究领域为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东亚国际和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转型和社会正义;技术变革与政治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比较中央地方关系;中国政治。 创办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任其首任研究主管及教授级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2020年7月,出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 亲历天安门学运后随着游历多国的经验,转而支持中国共产党发展价值观的新左派代表人物。每隔一两周写“周日徒步日志”,每次都要走上三四十公里。一般走35到40公里,接近一个马拉松。平均一小时走6公里。 最多一次走了71公里。 男人需要三种感觉:饥饿感、疲劳感和孤独感。走路可以同时获得这三种感觉。上世纪80年代,读萨特的存在主义,给我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人只能自我衡量,评判标准只能是自己,不是另外的人或物。所以,我对萨特当年拒绝领诺贝尔文学奖特别佩服,他说人就是自己衡量自己。 一直保留中国籍,2020年把户口从北京大学集体户口转回老家浙江省 余姚市郑洋村。 余茂春(1962年8月-)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