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巴格达:扎根两千年的犹太人被连根拔起


《再见,巴格达》(Mafriah Ha-Yonim)是以色列作家艾利•阿米尔(Eli Amir)在1992年的作品,讲述的是他曾经历过的一段历史:1950年,世界上最古老的犹太人社区--巴格达犹太人被伊拉克政府强行驱赶,13万犹太人被迫离开祖上70代人居住的巴格达城,回到1948年建国的以色列。

艾利•阿米尔出生在巴格达,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才11岁,此后两年伊拉克与以色列迅速成为死敌,艾利•阿米尔随家人被驱赶时只有13岁,他就读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的阿拉伯事务顾问及驻美特使,1984年被任命为以色列犹太事务局(JAFI)总监。

艾利•阿米尔不仅是一位高级行政官员,还是著名小说家,1983年的半自传体小说《替罪羊》讲述的是13岁的男孩从伊拉克回归以色列的故事,1992年的《再见,巴格达》记录了遣返前一个犹太复国主义家庭的个人命运,1998年《索尔的爱》展开了一位塞法迪犹太人(Sephardi )和一位德国大屠杀幸存者之间的爱情,2005年《茉莉花》也带有自传性质,讲一位从伊拉克回归的犹太人成为行政官员后与富裕的巴勒斯坦基督教家庭的一位寡妇的情感故事。这些作品获得过以色列图书出版商协会的白金奖和总理大臣奖等奖项,《替罪羊》还被编入以色列的中学教材,多次被改编成舞台剧和电视连续剧,《再见,巴格达》也在2013年被改编成电影,颇受好评。

艾利•阿米尔少时被伊拉克驱赶,中年担任曾经引领300万犹太人回归故土的以色列犹太事务局总监,由他来写作犹太人离开巴格达的故事再恰当不过了,艾利•阿米尔在1992年写作《再见,巴格达》时已经55岁,他在写作中化身为情窦初开的少年,以个人情感和民族命运两条线,再现42年前这段危机四伏的历史。

伊拉克的犹太人古称巴比伦犹太人(Babylonian Jews), 公元前586年的资料中就有记载,犹太人在这里经历了蒙古人和奥斯曼帝国的入侵,20世纪,犹太人在伊拉克独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谁料这个在伊拉克扎根了2000多年的民族,在1950年被连根拔起,一夜之间被赶出这个国家。

祖籍伊拉克的犹太人中名人荟萃:富甲一方的沙逊家族(Sassoon family)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事业横跨东西方,上海外滩的沙逊大厦是旧上海的著名地标,被誉为“远东第一楼”,现在成为著名的和平饭店,由加拿大费尔蒙酒店集团运营。在香港,还留有以其家族名字命名的沙宣道(Sassoon Road),以纪念沙逊家族成员维克多·沙逊爵士参与创立汇丰银行;曾把巴勒斯坦人比喻成“蛇”的精神领袖和著名作家奥瓦迪亚·优素福(Ovadia Yosef);2006年去世的百岁老人,以色列最著名的拉比Yitzchak Kaduri;保险业巨富什莫洛·埃利亚胡(Shlomo Eliahu);担任过以色列国防部长及副总理的本杰明·本·埃雷泽(Binyamin Ben Eliezer);担任过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的哈卢茨(Dan Halutz);两次代理总统职务的以色列国会女议长达利亚·伊泽克(Dalia Itzik);本文着墨较多的艾利•阿米尔(Eli Amir)。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大陆版被删了些什么?

两位噶玛巴:一位受困印度,一位游走世界

盛雪:李竹阳获救彰显加拿大人权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