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接受首批中国难民50周年记



196212月,三岁的吉米和妹妹乔安妮跟着父母乘飞机离开香港抵达加拿大的卡尔加里,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首批定居加拿大的中国难民。在这一特别难民计划实施五十周年之际,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北美亚裔移民问题的学者劳拉-马多科洛(Laura Madokoro)在《国家邮报》上发表《吉米兄妹的故事》,重提被人淡忘的吉米一家及同批抵达加拿大的中国难民故事,她认为1962年的事件清楚地显示了加拿大政府如何善待难民,给他们以尊严,以及后来加拿大社会又如何从中受益。

2011年,香港《开放》杂志总编蔡咏梅在介绍深圳作协副主席陈秉安的新作《大逃港》时曾说: 毛泽东大跃进失败,全国发生数以千万计人饿死的大饥荒,一九六二年五月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决定放广东饥民一条生路,该年五月五日驻守广东边防的解放军在陶铸一声令下后突然撤岗,引发了一场数十万饥民逃亡香港的大洪潮。

对于这一事件,马多科洛在《吉米兄妹的故事》一文里这样写到:1962年春,世界各地的报纸和电视都报道了人们逃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消息,持续的饥荒在中国肆虐,成千上万的人想跑到邻近的香港寻求庇护,但英国军队和警察把他们围困在边界。

危机发生时,正值加拿大大选,时任总理约翰·迪芬贝克(John Diefenbaker)正忙于选战。在听到来自香港的新闻后,迪芬贝克宣布加拿大“应该为全世界做出榜样”。他宣布接收100个中国家庭,加拿大政府在香港多家报纸刊登安置计划特别公告,共有3000多户家庭申请,最终只有109户获接纳。

这在当时数十万逃港难民中,可谓沧海一粟。马多科洛指这一饱含人道主义精神的举动,同时也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治行为,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加拿大选民的选票,向他们展示新移民政策的好处。

为了确保加拿大人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中国难民,联邦政府安排记者、大小政治家和各华人社区代表在全国各地机场欢迎他们。报纸头条大登特登加拿大人和难民的首次接触,人们从报纸上看到手抓圣诞糖果的吉米兄妹俩和第一次使用汤勺的中国孩子,所有家庭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渥太华希望人民救助难民,更希望他们支持更加开放的移民政策。在1962年的加拿大,人们刚开始以正面的态度考虑接受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移民,因为直到那时,加拿大人还普遍认为“这个国家永远是白人的”。19622月,渥太华对移民政策做了一项日后改变加拿大社会结构的大调整。首先是技工计划,使用了后来人们熟知的“积分制度”。1967年,实行了平等的家庭担保计划,这些都丰富了移民的多样性,人们从世界各地带着各自的经验、利益和文化背景来到加拿大,改革浪潮的余波一直影响到今天。

如今53岁的吉米是温哥华市警察局局长,中文名为朱小荪的他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名华人警察局长,他妹妹乔安妮也是温哥华一所小学的校长马多科洛认为成功虽然属于他们自己,但兄妹俩的故事一直是政府讨论难民问题时的有利佐证。

1949年后,中国人以难民身份来到加拿大,曾有过“大饥荒、六四、计划生育和法轮功迫害“等几次高潮,在加拿大移民部网站上“难民大事记”部分,还写着这么简要的文字:1960年代,逃离文革共产党暴力的中国难民。据加拿大官方记载,从19841996年,有一万多中国人在加拿大申请难民。到2010年,中国跃升为加拿大第二大难民来源国,全年达1644人。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大陆版被删了些什么?

盛雪:李竹阳获救彰显加拿大人权大国形象

两位噶玛巴:一位受困印度,一位游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