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爆发力


今天下午三点,波士顿发生爆炸案,两枚设置在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后湾附近的威力巨大的炸弹炸死了两人,最少六十四人受伤,胜利的庆祝场地顿时血流成河。

美联社报道说,警察还发现了两枚未爆炸的炸弹,并将其拆除。

《波士顿环球报》记者从现场发来的报道说,爆炸现场街道上到处是血和破碎的玻璃,爆炸发生后,有人失去了四肢,有人则昏了过去。

在终点观众席上的体育电视节目制片人Steve Silva 说:“受伤的人被抬上了担架,有人失去了腿,有人在哭,大家都很惊慌。”

每次看新闻,都想感谢在现场的记者同仁们。新闻离不开现场,记者也离不开现场,而现场需要爆发力,没有爆发力,则不能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不能及时寻找及综合资讯,不能及时写稿,不能及时发回新闻中心。

而爆发力在考验智力的同时,也要求有极强的体力。几年前在纽约遇见过《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站站长周看(Joseph Khan),他十分肯定地对我说,年过四十,就不适宜做记者,只能做编辑。

我移民之前,曾是新闻部的拼命三郎,上刀山下火海都是我,因电台的特点,有段时间几乎所有灾难性报道都由我首发,记得有其他媒体记者开玩笑地说:“怎么你知道消息那么快,是不是你自己放了火,又在现场发报道呵。”

记得有一次珠海板障山夜间着火,我爬上山顶,向电台发出特别报道之后,公安局的一位头头竟然命令我带着一组消防人员抄近道去火场,理由是我熟悉情况。

在海外做记者,鲜有赴现场的机会,记忆深刻的有06年去台湾参加保钓,跟随保钓人员陆地海上奔波,发了几天的现场即时报道,几天后遇见台湾当地记者时,有几个人都知道我的名字,因为他们一直在网络跟踪我的报道。之前有一次在魁北克市的省议会大楼前跟随抗议的学生吃过催泪弹,这是平生第一次吃催泪弹,当时眼睛奇痒,不时用手揉,结果越弄越糟糕,不过这次不是即时报道,而是过了几天写给唐人街的周报。

记忆中的最后一次现场即时报道,是2010年5月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遭遇毛派大罢工,毛派包围总理府,与警察发生冲突,当时我躲在一个变电器后面,躲过了棍棒和石块,不过就没有躲过催泪弹,这次有了先前的教训,不再用手去揉眼睛,只是任泪水淌下。待回到旅馆,立即发出图文并茂的报道,后来发现,我是从现场发出报道的唯一一名华文媒体记者。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大陆版被删了些什么?

两位噶玛巴:一位受困印度,一位游走世界

盛雪:李竹阳获救彰显加拿大人权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