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编织袋里的篮球在街上弹跳


4月3日,礼拜天早上,敏感于茉莉花革命的中国政府抓了艾未未,这是一系列行动中最具色彩的事件,当日就有人说,北京又给挪威送去了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被捕前的艾未未正准备从中国撤离,3月底他表示要在德国“购买当年AEG公司场地上的四个大厅做第二工作室,并于4月29号在新展厅举办展览”。早有不祥之感的他告诉德国媒体:“我希望呆在欧洲的时间越短越好。但如果我的生命和生存受到威胁,我可能别无选择。”

但艾未未对自己的处境还存一丝幻想,没想到北京会这么快对他施以铁腕。他告诉德国人:“我熟悉中国。归根结底,我是个中国公民,我大部份的时间仍然会在中国。”

4月3日早上进入机场时,他感觉“有可能遭遇事情”,果不其然,几分钟后便被隔离失踪。

艾未未是80年代初期来纽约的那批中国文化人中,硕果仅存的一位锋芒毕露、时时不忘给北京政府扎刺的人物。那时一同在纽约街头混迹的,陈凯歌早已成为主旋律,冯小刚也是体制内的大腕,北岛也回国了......年龄和阅历使这批人沉寂了下来,成为北京可以容忍的人。

只有艾未未,还像是当年在曼哈顿街头的一只“编织袋里的篮球”在街上弹跳,令人侧目。记得当艾未未在09年做出裸体行为艺术“卧槽泥马”时,王军涛跟我说“这是被国内环境逼疯了”。其实不然,他在纽约时就够疯的,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就是“那里的人看不出他疯,因为那里的人都疯。”但疯在北京则不同,紫禁城里发疯使他有一个国际顶级舞台,世人瞩目。

在艾未未被失踪的当日,我重读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中论及艾未未的片段,拾到几片显示其“疯人”血液的字句,概括他的命运:

在岸边我刹住车以后,他认真地对我说:我特别想体会一头扎进海里去的感觉。平常开车,他也老说:撞一次吧,求求你,快点再开快点。

艾未未的出现使我的心里充满了野性,对秩序的破坏欲与日俱增。

他喜欢恶作剧,善于随心所欲地把两种不相干的事物嫁接到一起,使它们产生一种新的含义。比如说:他会把一个篮球装进一只编织袋中,从楼顶上抛下,看着一只编织袋在街道上弹跳,令许多不知其中奥秘的行人纷纷驻足观望,百思不得其解。再比如:他从黑人手里买到一张文革时中国出版的塑料唱片,内容是,中央台播音员字正腔圆朗读的毛泽东著作《老三篇》。艾未未找来老式唱机,接上喇叭,开足音量,让毛泽东思想嘹亮地响彻在纽约的第七街上。

艾未未为人仗义,朋友也是五行八作干什么的都有,九二年的圣诞节前夜,我在他的地下室留宿,遇见一个韩国人来串门,刚坐下,就被艾未未从后面用塑料袋把他的脑袋套上,一边拧紧塑料袋憋得韩国人满脸通红,一边对我说:这小子是个贼,好好搜搜他,身上一定有好东西。

那时我们两人经常开着车在长岛上盲目地东游西逛,他常常指着一座座花园洋房对我说:这些都是垃圾,应该炸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周永康自辩书的一处硬伤

资料库:北京认定的25名恐怖分子全名单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大陆版被删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