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斯公园里的郭沫若笔墨
12月15日晚10点半乘火车从挪威到达斯德哥尔摩,在雪夜里寻得住处,与奥斯陆相比,这里感觉温暖不少。
第二天上午,前往计划中的第一个景点,利丁岛上的米勒斯花园。这是一个暴风雪后的早晨,我乘地铁转公车,来到这岛外之岛。由于游人稀少,我踏着冰雪进门时,把工作人员吓了一跳。
瑞典人米勒斯(Carl Milles )曾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助手。22岁时,他本计划去智利开办一所体操学校(他日后的雕塑还留有体操技巧的痕迹),经过巴黎时,改变了主意,他留在这里学习艺术,在罗丹的工作室里工作,并逐渐打响了自己的名气。1906年,31岁的他携妻回到斯德哥尔摩,买下了利丁岛上的一处物业,花了两年时间建成了集住所与工作室于一身的米勒斯花园(Millesgarden)。
1917年,米勒斯对自己发难。他越看越觉得自己的作品不顺眼,竟没有一件合乎心意,便和儿子一起花了三天毁了所有的雕塑。不破不立,此后他确立了米勒斯风格:从异想天开到宗教般的虔诚。
1931年,55岁的米勒斯前往美国底特律附近的一座小城Bloomfield Hills,为出版家George Gough Booth 家族雕塑了20年,创作了近百个喷泉雕塑。尽管赞誉者众,但众口难调,至少有一位底特律议员就抨击其雕塑过于猥亵。
1945年米勒斯加入美国国籍,早在1936年他就把米勒斯花园捐给了瑞典政府。
1951年,76岁的米勒斯落叶归根,回到斯德哥尔摩,米勒斯花园成了他的夏宫。1955年,米勒斯去世,埋葬于花园内。为此还特获国王恩准,破了瑞典人死后只能埋在墓地里的戒律。
米勒斯去世后,花园被瑞典政府辟为博物馆,专门收藏了他的作品,并沿石坡拓建成公园,面向大海,俯瞰斯德哥尔摩。户外的大型雕塑原本散落在满园的喷泉和鲜花之间,我去时,这里是一片雪国,冰雪覆盖在雕像上,其面目恐怕连米勒斯自己也无法辩认。
在冰封的空气中,立于高耸石柱上的雕塑,尽显天马行空之势和巨掌拨云之力,难怪人称米勒斯有“爽朗高旷”的意境。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中国现代历史奇人郭沫若竟然三次造访此地,并留下笔墨手迹,挂在花园尽头一所小屋内的楼梯口,在这全然陌生的西域小镇上,方块字十分扎眼。想必郭沫若对米勒斯的雕塑也是情有独钟,不知他有没有向毛头交代过自己喜爱的这位瑞典文化名人。
有趣的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并不清楚题词人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文化二霸主地位,其笔墨已经开始泛黄,透出一丝难以掩饰的寂寞。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