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国际诗歌节里的中国诗人李莎

李莎领到《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李莎(左)和藏族女孩格玛永初
正在举办的第三十届三河国际诗歌节(http://www.fiptr.com/index.html)邀请了三十名国际诗人,其中八位来自拉丁美洲,七位来自法国,两位来自美国,有一位注明来自中国,不过她不是亚裔,而是魁北克人。

代表中国区域的诗人李莎(Lisa Carducci)是1943年出生在蒙特利尔的意大利裔女子,她的诗歌和小说大多与中国有关。1991年去中国之前,她在加拿大教授法语、戏剧、意大利语和历史。在中国,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周报》法文版工作,2001年获中国政府颁给外国人的最高奖“友谊奖”。

2005年,李莎获得中国永久居民身份。她的创作获得过70多个奖项,2011年9月,她在北京出版了《我的藏族女儿》,目前她是魁北克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六十六本著作,魁北克作家协会网站上有其详细的作品清单http://www.litterature.org/recherche/ecrivains/carducci-lisa-109/。

在中国人丧失灵魂的当代,中国人争先恐后边诅咒边逃离这个国家,李莎却逆向而行,她在中国二十多年里发现了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她在中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就如同她在2007年的著作名“Vivre la Chine à ma façon”。

附两篇中国官方关于李莎的文字(照中国官方说法,李莎几乎是当代白求恩,差只差在习近平像毛泽东一样写一篇抬高李莎的文字了):

李莎自述:在中国的美好时光(图)
2010-12-31 04:37: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 

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可以说,是1991年来到中国以后度过的。之前,我曾两次到过中国,时间都很短促。1985年,我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10座城市,游览1个月。结果是,我刚接触这个国家就像触了电一般,一见钟情!我意识到,在这个有那么多东西需要了解的“世界”里只逗留1个月,实在太可笑了。我想在这里至少生活1年。回到蒙特利尔之后,我向加拿大世界大学服务中心提出申请,请他们帮我找一个到中国教书的机会,但这个计划在最后一分钟流产,大概是我的机会还没来吧。

  1989年是我的学术休假年,我把这一年用来画画,并创作一部小说《恋爱季节》,我在书中描述4次生命轮回,其中之一发生在中国。由于其他3次生命情节都是在与我相关的国家写的,因此,关于在中国的那次生命过程,我也想到中国来写。于是,我在2月14日情人节那天动身前往中国,呆了3个月。

  1990年10月,我申请去波兰教书,我告诉波兰有关机构,在我确实得不到中国邀请的情况下再签合同。最后期限是1991年6月3日。3日上午10点,邮递员送来一封挂号信,一封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邀请函!我的心愿实现了。

  3年后,我面临一个两难选择:要么离开北京这座我已经深爱的城市,去西安、上海、南昌,或者广州教书;要么继续留在北京,放弃30多年教书生涯,跳槽到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经过“去”与“留”的反复掂量,我留了下来。

  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6年里,我每天润色法语播音稿,还要翻译与配音,通过这些对外介绍中国的节目,我对中国有了深入了解,也使我萌发到中国各地旅游的兴趣。1999年我开始周游全中国,宁夏、陕西、云南这些地方,我去过许多次。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次旅行,是在浙江一户农家过春节。这户人家有6个孩子,带着各自的配偶与儿女,回到父母家。按当地习俗,过春节一定要吃各种馒头。有一种馒头干切成很薄的片,用微弱的炭火烘烤一天,带甜味。临走时,好心的老妈妈往我包里塞满了这种馒头干,我还觉得自己是在意大利呢。我们的习俗是那么相似!作为一个“老外”,我已渐渐融入中国人之中。有一次,我冒雨登上一辆出租车,司机问我:“你不是本地人,对不对?”他凭我那难改的口音这样判断。我朝他转过身,以中国人的方式,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说:“我?”于是,他偷偷看我一眼,得出结论:“啊!你是新疆人!”我为自己被当成中国人感到十分高兴。

  我喜欢绘画,在北京举办过4次画展,全部收入捐给了希望工程。自1992年至今,我已资助20名中国贫困孩子上学读书。这里面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很久以来,我向往着神秘的西藏,直到1994年,我的西藏之旅才终于成行。一天,在日喀则市场,一个30多岁的女人将她的小女儿推到我面前,哀求我带走孩子。她说,她挣的钱很少,但要养活4口人。我一边听她说,一边想尽快定夺。小女孩11岁,真的很可爱。如果我给母亲1万块钱,她会送女儿去学校吗?

  我想做的是带这个小女孩到北京,让她在自己的国家接受教育,然后再把她送回西藏为家乡人民服务。司机催促上车的喇叭声,使我没有时间考虑了。

  6个月后,我将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画展的收入捐给了希望工程,我要求将这笔钱中的一部分,特别用到日喀则一个11岁小女孩身上。谁知道会不会有巧合?我心里想。我甚至没来得及拍一张照片。

  我一直在寻找机会。2005年,我通过希望工程,找到一个藏族女孩子,支付她的大学费用。名单下来后,我才得知她的姓名叫格玛永初,她就读拉萨藏医学院。一次,负责人打电话给我说,格玛永初在他的办公室,我可以与她通话,我是那样激动与兴奋!当时,我真想不顾一切地告诉她,一直埋藏在我心底的秘密。


  也许你会问,我想念家人吗?有了互联网,我每天与世界上我最爱的人们聊天。远在加拿大的亲人到中国看望我,我也回加拿大看望他们,我们始终在一起。还有健康,感谢上帝!仍然允许我工作、写作和旅游。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李莎·卡尔杜齐简介:加拿大作家、诗人,1943年5月22日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一个意大利裔家庭,曾就读蒙特利尔大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作品多次获国际奖项,至今出版50部著作,有一半是中国题材,代表作有《感受中国》、《大若天下》、《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等。2001年,她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





李莎:根植中国(名人专访)
何 雁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6-05-15 第02版 )

李莎·卡尔杜齐,这位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女作家,身体里流淌着意大利父亲的血液。直到48岁那年她踏上中华大地,一个奇迹终于发生了:精神与肉体与这片广袤的土地相融合。从此,她的根深深地植入这片土地之中。

  ■ 对中国一见钟情

  一个周末的下午,笔者来到李莎位于北京顺义的住所。听到登楼的脚步声,她打开门,用汉语热情地打招呼:“你好”这是一位美丽文雅的女士,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深蓝色毛衣外点缀一串淡蓝色珠链,耳环的颜色与珠链相配。

  李莎的真诚与坦率令人感动。她说,好奇心促使她来到中国。那是1985年,她想在阿拉伯语和汉语中选择一种开始学习,并为此犹豫不决。她对阿拉伯诗歌很感兴趣,却从未接触过中国文化。她决定在做出抉择之前,先到这个国家看看那些说汉语的人是个什么样子。李莎决定跟一个旅游团来到中国,结果是,刚接触这个国家,居然一见钟情

  4年后的1989年,李莎将这一年用来创作小说《恋爱季节》。书中构思了4次生命轮回,其中之一发生在中国。其他3次生命轮回的情节都是在与其相关的国家,即意大利、法国和加拿大写的,因此,关于在中国的那次生命过程,她也想到中国来写。于是,李莎在2月14日情人节那天动身前往中国。

  中国灿烂的文化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她。要了解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呆上一、两年怎么够呢在加拿大,李莎以教书为职业。自第一次来到中国,她一直在寻找到中国教书的机会。1991年6月3日,她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的挂号信,打开一看,不禁怦然心动原来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邀请函这年8月,她前往中国任教。两年后,李莎转行到中央电视台任法语专家。1999年至今,她承担《北京周报》法文版的改稿和翻译工作。

  ■ 陶醉于中华文化

  自从定居中国,李莎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她有好几把紫砂壶,每一把适合饮一种茶,放置在不同的地方:一个放在家中客厅,一个放在办公室里。“用过紫砂壶,你就再也不想用茶杯或茶碗喝茶了。”她说。

  15年过去了,李莎对中国的好奇心有增无减。她回忆1992年,在中国度过第一个生日,那天来的客人,多半是她的学生和同事,每个人都带来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礼物,这些礼物几乎集中国手工艺佳作之大成。李莎收集中国工艺品的爱好就这样被激发起来,从此欲罢不能。

  生活是作家的创作源泉。李莎说,中国文化使她获得了新生。来到中国后,文学创作量大大增加。迄今出版的近40部文学作品,有一半是描述中国或在中国受到启发后写成。她起先用法语或意大利语创作,新近的作品大都用英文或中文写就。她还在10多个国家的报刊发表了近两千篇有关中国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浓厚炽烈的感情。

  “在中国生活之所以令人振奋,是因为你晚上入睡时,很难预料第二天早晨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是个处于不断变化与沸腾之中的国家,变化随处可见。”李莎举例说,她初到中国时,必须有票证才能购买食油、鸡蛋、肉类等食品。今天,中国通过实行自己的发展计划,基本消除了贫困,在全国范围内确保了食品生产和供应,票证也就消失了。

  李莎喜爱旅游。她认为,这是了解中国的一种绝好方式。“除非活好几辈子,周游很多次,才能认识整个中国。比如,进行专门的艺术游、手工艺游、美食游等。”除了台湾,李莎几乎走遍了全中国。

  ■ 难以忘怀的藏族女孩子

  很久以来,李莎就向往着神秘的西藏。1994年8月,她的西藏之旅终于成行。一天,在日喀则市场上,一个30多岁的女人哀求李莎带走她的没钱上学的小女儿。司机催促上车的喇叭声,使得李莎没有时间考虑如何改变这个女孩的命运,却始终不能忘怀。

  正因为想着这个女孩子,6个月后,李莎将自己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油画展的收入捐给了希望工程,至今已资助10名贫困孩子上学。2005年,李莎又资助一名藏族女孩子就读拉萨藏医学院,她的名字叫格玛永初。“我经常用中文写电子邮件给她。有一次,我问她,春节你回家吗她说,我已经3年没回家了。我父母的情况不容易,我不能要求太多。我说,如果是这样,我今年让你回家。我也去,可以吗她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格玛永初的老家在云南德钦,地处偏远,没有路,只有靠骑马才能进去。在那里,李莎与格玛永初一家度过了愉快的春节。“在她家时,格玛永初对我说,毕业以后,她想回老家开药店,为家乡人民治病。我听了,特别感动。因为她想的不是自己成功,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想回去帮助她的家乡。于是,我告诉她,如果你真的这样做,我还能帮助你。”李莎眼里闪烁着泪花,她动情地说:“我对她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她就是我的女儿。”

  ■ “我有22个中国亲戚”

  “你跟我们一样,简直就是一个中国人。”每当有人这么说,李莎都感到十分自豪。每次到加拿大度假,她总是急于回到她的“家”——中国。谈到中国时,她也总会不经意地脱口而出:“在我们那里”。回到北京,看到一条条熟悉的道路出现在眼前,她的心就跳跃起来。“终于,我回到家了我爱中国,中国人显示出一种令人感动的纯朴。”

  李莎说“有时,我觉得自己有22个中国亲戚,因为我在北京已经献血22次。我的血液在别人的血管里流淌,我们就成为亲戚。”

  2001年7月,李莎身在加拿大,听到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消息时,喜悦的泪水替代了上一次申办失败的泪水。作为北京申办报告的翻译工作者,李莎把这一成功视为自己的成功。她的感情已经与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李莎小传

  加拿大女作家、诗人,《北京周报》法文版专家。1943年5月22日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一个意大利裔家庭,曾就读于蒙特利尔大学,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及语言学硕士学位,后在蒙特利尔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学习。在中国15年,李莎用大量文字描述了中国的生活和变化,代表作有《感受中国》《大若天下》《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外国人看中国》等。2001年,她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2005年,她首批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大陆版被删了些什么?

两位噶玛巴:一位受困印度,一位游走世界

盛雪:李竹阳获救彰显加拿大人权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