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专访二:移民文学是全球大潮

作家张翎一直用中文写作。她身处加拿大,作品在中国一再获奖,影响力遍及全球华文地区。海外华人作家的文学创作,丰富了中国文学,她认为此一说法毫不夸张。

张翎这样说,是基于对时代及时代文学的认识。她说:“移民文学是一个巨大的全球潮流之一,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例,2000年至今的十位获奖者中,至少有五位具有移民身份。从2000年的高行健,2002年的库切,07年的勒·克莱齐奥,到09年德国的穆勒。”

张翎所列举的这些文学巨匠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离开出生国,漂流很多地方,后来定居在另一个国家,用母语或用居住国语言,回过头来写故土的故事。移民生活打开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看见了文化与文化,国界与国界,语种与语种之间的夹缝,这使他们的作品和一辈子不挪窝的人迥然不同。

1983年获得复旦大学英国语言文学学位的张翎,回顾了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狄更斯,哈代和艾略特等,当年狄更斯写作《双城记》,只写了法国和英国,就已经很了不起,因为那时代大部分作家都没有机会远行。张翎说:“今天的世界很不一样,移民首先是个经济潮流,然后是个社会潮流,把这潮流记录下来,就成为一种文化潮流,这趋势在全世界都是那么强劲。”

在这种大背景下,海外华文写作不再显得孤独,张翎甚至觉得不用专门去讨论海外汉语写作,而更应关注全球的移民文学。作为移民,张翎以听力康复师职业谋生,有一份较高的收入,解决生计问题是她最初海外写作计划的一部分。“听力康复师的工作与哈金的教授工作可能不太一样,它跟文学没有直接关系,但会有很多潜移默化的联系。它让我看到了各族群的人,使我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多伦多各族群的生活脉络,这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

张翎的好友哈金在美国埋头写作,坚持认为写作是个人的事情,张翎似乎也同意这一说法。她过去曾是加拿大中文笔会的会员,但离开已有年月,她解释其原因是“实在没有时间去参加会议。”

对于天天面对的中文与英文两种语言,张翎用最爱和至爱来形容,称“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我只能放弃我的至爱,来就近我的最爱。”至于是否会如哈金一样,有朝一日用英文写作,她说:“日后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尝试用英文创作,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会选择做一件最感动我的事情。我在母语里游刃有余和自由放肆,哪怕你的第二语言再好,在其中也永远找不到这种感觉,第二语言只能写出通顺的故事,而在母语里能找到游刃有余的感觉写出传神的故事。”

对于外界热议的加拿大华人文学出现的井喷现象,张翎认为用词过大,其实美国和法国等国的华人作家也同样作品颇丰。张翎说“加拿大华人作家有着各式背景,他们中一部分人来加拿大较久,大致在80年代完成教育,对中国的生活有非常完整的记忆。在加拿大待的时间较长,较好地融入了西方社会,大部分人都事业有成,不用再为生计艰苦奋斗,艺术生命较成熟。这个时候出现大量作品,是自然的瓜熟蒂落的过程。”

作为成功的华人作家,张翎正成为世界移民文学的弄潮儿,她的长篇小说《金山》正被翻译成英法德意荷西等9国语言,即将和各国读者见面。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周永康自辩书的一处硬伤

资料库:北京认定的25名恐怖分子全名单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大陆版被删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