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专访之一:我作为小说家早已就独立存在了

今年八月,中国广电总局决定推荐冯小刚的新片《唐山大地震》代表中国角逐2011年度奥斯卡电影节最佳外语片,这一消息并没有令居住在加拿大的小说原作者张翎感到激动。她认为自己在创作中不排斥获奖,但另有追求。“获奖绝对不是我的目标,我的目标只是如何能够接近我内心的感动,在写作时,作家的内心感动是非常强大的。”

在多伦多一家医院任职听力康复师的张翎,在华人世界以写作闻名,今年她请了一年的长假用于采风和阅读。在与记者的访谈中,张翎谈的更多的是如何写出内心真实的感动。“但这种感动在写作的过程中,会被各种各样的因素所污染,它从心灵深处流泻到纸上的过程中,往往会被污染。有时,这种污染是潜移默化的,自己并不知道。我的目标是如何朝真正的感受无限度的接近,我知道要达到无污染地还原内心感受是不可能的,但这是我一辈子的目标。”

国内网站流传着一篇专访称,张翎很高兴冯小刚的帮助,使其作品蹿红国内文坛,文章说:“张翎是谁?不仅大多数国内读者没有印象,连许多资深出版人士也鲜闻其名,导演冯小刚相中其作品竟然成了她‘可能会红’的契机。

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张翎从90年代开始在《收获》和《十月》等大学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曾两度获得“十月文学奖”,7年前,其中篇小说《羊》进入中国小说年度十佳排行榜,4年前,其小说《空巢》获得人民文学奖,她成了海外华人获得此奖的第一人。在影片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张翎对记者强调了自己身为小说家的独立性,她说:“电影《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问世,距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已经有12年,我作为一个独立的小说家,在《唐山大地震》电影拍摄出来之前很长时间,我作为小说家就早已独立存在了。”

冯小刚的电影暖化了张翎小说的冷色调,她相信那是因为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愿意看见一个亲情和家庭团圆的结局。张翎认为这与好莱坞电影的格调相似,因为“在好莱坞和很多国家的电影里,普通老百姓的审美趣味是更愿意被感动”。“我想这是老百姓的愿望。因为这世界有很多丑陋,很多不安全,有很多痛苦。很多时候,人们带着善良的心愿走进电影院,希望看到这个世界变得善良和温暖,有一个美丽的结局。”

张翎设想如果电影按她的小说来拍,会“是一部非常反动的电影”,因为已经有很多人质疑小说里为何有那么多阴暗的情节。她说:“里面的确有一些阴暗丑陋的东西,但我认为丑陋和痛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不能够忽略它们。我不愿意轻易地接受人们肤浅的安慰,例如‘一切都会过去的,生活还会照旧,孩子们还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等等等等’。尽管安慰始于人们善良的愿望,但我常常会想,真是这样吗?我心中总是怀着疑虑。我在写《余震》时,不是为了讨人的喜欢,如果它让人们不安,那就让它不安吧!生活本来就是有些东西让人不安的!我们不能闭着眼睛说话。这就是我当时的内心感动,我觉得还是相对真实地还原了我的内心感受。”

尽管电影改变了原著的色调,张翎还是对冯小刚十分尊重,认为他是中国导演里为数不多的既能把握视觉艺术又有很好的文字功底的导演,她甚至相信如果冯小刚选择写小说的话,会是个很不错的小说家。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大陆版被删了些什么?

盛雪:李竹阳获救彰显加拿大人权大国形象

两位噶玛巴:一位受困印度,一位游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