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吉岭探秘:华人匿迹,藏人兴旺


             大吉岭流亡藏人自救中心成立于1959年,一位老年藏人妇女在这里纺织。



                                                             上海人任桂玲开的美容院


                                      客家人刘玉兰把中文的“生意兴隆”条幅藏在店里。



                                                                藏人买下的商住大楼

                                                              百年前的华侨留下姓名



                                                              会馆中的牌匾光亮如新

                                                           中华会馆和中华会馆路



                                           在餐馆里做工,额头点着一点红的华人男子



                                                              挂着西藏独立标志的饭店



                                                       大吉岭挂着西藏独立标志的商铺



被誉为喜马拉雅山“山中皇后”的大吉岭,北向锡金,西邻尼泊尔,东面是不丹,南靠印度腹地,1835年,被英国东印度公司辟为避暑胜地。一百年前,大吉岭华人曾人丁兴旺,据大吉岭中华会馆文字记载,仅1914年为重建会馆慷慨解囊的华人有名有姓者就多达800人之众,且为百家姓,足可见当时这里汇集了中国各地华人。


到2010年,要在大吉岭找到华人实属不易,他们要么操着一口尼泊尔语,要么额头也点着印度人的红点。据能说一口流利国语的大吉岭客家商人刘玉兰女士介绍,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当地华人数量锐减,目前仅剩十余家,且多为混血不会中文,中华会馆早在1970年代就已关门。与华人极度式微的情形相反,藏人在大吉岭地位日重,因近年藏人大量购置房产,这里民间普遍认为,藏人已超越来自加尔各答的印度人,成为大吉岭的首富人群。

中华会馆关闭了37年

1914年,英人治下的大吉岭,闹市Chowk Bazar附近落成了两栋楼房,一栋是由殖民政府投资的Bazar Post Office,按照西方惯例,这栋邮局建筑敦实气派,横立大吉岭街头,另一栋是由华人集资兴建的中华会馆,它雄踞坡地之上,尽览大吉岭山色,通往会馆的小路还被当局命名为Chinese Club Pound Road,一直沿用至今。

据当年的乐助芳名牌匾记载,有八百左右的华人为中华会馆集资,姓氏包括广东粤语系常见的黄、梁、谭、麦、霍和区等,客家人常见的姓氏叶刘家族,也包括上海一带的陆姓家族,以及更多散居中国东西南北的劳、邓、万、蒋、毛、潘、程、马、吴和冯等,甚至有噎、褶等罕有姓氏。由于没有特别注明,不排除其中有来自加尔各答的华人。

今日,邮局已残破得不见颜色,而中华会馆依旧黄墙赤字,比周围的房屋更透出一些清新。只是在1970年代,因华人人数实在太少,会馆停止了活动。目前,一楼用于出租,二楼的学校也已满布尘埃,二楼中堂的中华庙里还供着关公像,由加尔各答华人出资雇请一名藏人难民定期打扫,使庙宇保持光亮如新。

会馆内还悬挂着几幅百年牌匾,一色儿的黑底金字,上书“华夏旺千秋,中朝兴万世”,“凡作客故土岂无思他朝荣旋中华,华民远旅会堂应亦壮观瞻”等字样。会馆里存放着一本手抄本的《桃园明圣经》,墙上还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古训牌匾。

没有华商打出中文招牌

住在加尔各答唐人街的张国华从小随父辈生长在大吉岭,22岁时中印战争爆发,全家被印度政府抓去西部沙漠中关押,两年后重获自由,但张家被禁止回到离中国边境不远的大吉岭,当时很多华人有此遭遇,印度政府的这一举动重创了大吉岭华社。1971年,一场大火又焚毁了华商聚集的Singh街,自此华社一蹶不振。

刘玉兰出生在加尔各答的客家人家庭,1970年嫁给大吉岭客家人丘育强,二人在夏尔摩罗街开了一间皮鞋店,招牌上写着英文和印地语。刘玉兰在店中跟客人说尼泊尔语,回家说客家话,上街与人说英文、印地语或藏语,因没有华人,国语已多年不说了。她回忆初嫁到大吉岭的两年中,中华会馆还组织华人在春夏两季集体祭祖,之后就关门不再有活动。37年来,每逢关帝诞生和端午节时,刘玉兰都会找来会馆大门的钥匙,领着全家来中华庙祭拜。刘玉兰和丘育强育有两子一女,其中两人远走加拿大,一人在孟买,儿女远离后,在大吉岭已经三代的丘家也就断了人脉。

上海人任桂玲生在加尔各答,在大吉岭开了间美容院,原想打出中文招牌,移居美国的大哥警告她不得用中文,以免引起敌意招致麻烦。另一家名为Soaltee的餐馆有62年的历史,老板李美美有着上海人与锡金人的混血,她不会说中文,但教会了自己的孙女用中文喊她婆婆。

大吉岭寥寥无几的华人从事着美容按摩、鞋店和餐馆业,因没有一家打出中文招牌,外来者难以辨认他们的华人身份。

藏人富裕背后是否有秘密

在大吉岭穆斯林商业街开了一间布匹小店的藏人桑吉出生在印度,已入印度籍,两年前他在市镇中心购下一套500英尺的住房,花了55万卢比,到今日房价已经翻番。他认为自己只是大吉岭藏人购房者中的个体小户,如果当时有钱,就会多买几套房子,这比靠做小买卖赚钱快得多。

目前在大吉岭的藏人,人们普遍估计总数在1万之上,桑吉认为其中有印度籍的占一半,另一半是难民。大吉岭普通民众印象中的首富,也即大量购置房产的西藏人应当属于前者,因为印度政府有规定,西藏难民未获印度国籍者,不得购房。

刘玉兰的鞋店开在夏尔摩罗街一栋7层商住大楼的底层,房东原先是印度人,近年转手给藏人。她认为藏人和汉人一样十分勤劳,藏人不但购房置业,也把客家人传统的皮鞋店冲击垮了,因为藏人从西里古力大量批发中国造的皮鞋,在大吉岭低价销售。尽管如此,她还是对藏人几十年内迅速成为巨富表示不解:“我们家两辈人做皮鞋买卖,赚的钱还买不起商铺,藏人一下子就可以买下整栋7层大楼,不知钱从何来?”

上海人任桂玲的美容院也在夏尔摩罗街一栋6层商住大楼的二楼,该栋大楼也被藏人收购,同在二楼的11B号是一间照相馆,老板是一位尼泊尔年轻人,他认为西藏人有钱除了勤奋外,更因为有国际援助。他说:“本地人都知道在大吉岭,藏人最富有,他们超过了来自加尔各答的印度人。”上海人李美美在大吉岭做小学教师的儿子也认为:“藏人富裕,一是他们善于做生意,二是有外国捐款。”

N.B.Singh街有成片的藏人商店,工艺品店Buddha Stores的藏人老板承认藏人是大吉岭最富有的人群,但认为那与国际援助无关,藏人富裕只是因为藏人勤劳智慧。他说:“藏人不仅在大吉岭富裕,在锡金、尼泊尔、不丹及印度各地,很多藏人都很富裕。”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大陆版被删了些什么?

盛雪:李竹阳获救彰显加拿大人权大国形象

资料库:北京认定的25名恐怖分子全名单